水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建水记作者于坚说,他每次来建水必去的
TUhjnbcbe - 2023/3/24 20:18:00

这是于坚第几次来建水,他也记不清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于坚就时不时地到建水小住几日。每次来建水,他都会联系老朋友老李,去老李家——那个曾经破败不堪,现在被修葺一新,名字叫做“静庐”的四合院。7月27日,记者在建水见到了于坚。

于坚在建水(吴富水摄)

65岁的老李是建水县*协特聘的艺术家,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这是他的家,也是他的乐园。占地多平米的院子改成了民宿,一为打发时间,二为招待来来往往的朋友。前院住客人,后院是自己的家,互不影响。于坚这次到建水也不例外,当天就住进了“静庐”。

老宅“静庐”(嘉茗摄)

今年66岁的于坚一如既往地喜欢讲昆明话,就像22年前记者在云南大学第一次听他读自己的成名作《尚义街六号》,声音低沉而平直,舒缓而轻柔。

在老李的茶室里,于坚一边品茶,一边向记者讲述他的《建水记》。《建水记》集结成书并不在于坚的创作计划中,他原本只打算出一本摄影集,书中的照片有黑白的、有彩色的,拍摄跨度从年到年。拍摄的设备从曾经的胶片相机转变为数码相机。

“我在建水拍了很多照片,大部分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景,更多的是建水某条街道上的行人,或者某个餐馆的伙计。原来在建水有个茶馆,门口是大大的黑色炉子,炉子外面是一圈烧水的水壶。”于坚说,除了拍摄照片,他作为一个作家,会写一些文字,从年开始写建水小记,当时只想写点东西,没想过写一部书。

于坚在建水(吴富水摄)

在写作的过程中,于坚认识了建水县旅投公司的负责人李春永,聊到建水的文化、历史时,大家有了“建水是老的,建水是美好的,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没了”的共识。有着千年历史的临安古镇,有太多的优秀文化需要去传承,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作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水古城街道(来源:上善建水)

“建水的老是一种乡愁,而且是活着的乡愁。”于坚说,《建水记》的成书,是一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沉思,也是以建水的历史变迁来反思中国近代百年的社会发展变化。

人来人往的建水街道(卢维前摄)

“我去过几百个县城,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数个曾经像建水一样的城市消失了,成了所谓的现代化都市,只有建水还在。”于坚说,他喜欢建水,就像他在《建水记》里写的“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

建水人的慢生活(来源:临安新视力纪实

“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临安饭店的烧麦是于坚钟爱的美食,吃了几十年。每次到建水,他都要去临安饭店,来上几份烧麦解馋。烧麦只是建水的诸多美食之一,这里还有烧豆腐,凉米线,不胜枚举。不论是吃一份烧卖,还是考几碟豆腐,对于于坚来说,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西门豆腐(卢维前摄)

“不瞒你说,这几天,红河州内外多个城市都找我,希望我写一本类似《建水记》一样的书,来讲讲当地的故事,都被我拒绝了。”于坚说,古城有很多,在他看来,只有建水是活着的。其他的古城成了民居博物馆,只有建水,依然是原住民的故乡,过着与先辈大同小异的日子,水井安然,挑水的、送水的、做豆腐的、纳鞋底的、补衣裳的、做木工的、做陶器的……洗衣的妇人也还蹲在井边,背上依然背着个娃娃,明月依然在这个城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建水人的慢生活(来源:临安新视力纪实摄影)

至于高考试卷中的解析题,作为本文的作者,他坦言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文章和语文毕竟是不同的,不能拿语文的解题思路来理解这部书。

“作为一个作家还是要回归文人的本身,让身边的人认识文人,尊重文人,最终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于坚来说,写《建水记》只希望这本书能为建水的发展起到一点积极作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水记作者于坚说,他每次来建水必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