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简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到最高学府学战例15军打败美空降团,成
TUhjnbcbe - 2025/8/1 10:22:00
我国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云涛/21900249

刘智浚《与祖国同行》连载23

我虽然参加过两次作战,但军事素质有缺陷。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军事技术;对战术动作略懂一二。对合成军战役、战术基本不懂。在政治学院的学习,弥补了我这方面的不足。我们从最基本的军事地形学学起,学会了拼图,识图、用图和标图。学会了如何组织师、团攻防战术。学会了政治首长如何参与指挥作战。基本掌握了受领任务,组织侦察,勘察地形,定下决心,部署任务,直至完成一切战斗准备的指挥作战全过程。还学会了在战斗进行中,遇到突发情况,应该如何临机处置。我们在学习中,既当指挥员,又当作战参谋,根据作业条件,亲手标绘作战地图。这样,就使我们回部队后,在演习和实战中,不仅懂得如何做思想工作,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接替军事指挥员指挥,保证部队在任何情况下指挥不中断。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现代科技》课程。教员都是从国防科工委所属单位的科技人员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参与过高科技武器的研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通过学习,我们对导弹分类,制导原理,激光武器,夜视器材,预警雷达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还参观了岸舰作战的海鹰系列导弹,空空作战的霹雳系列导弹,地空作战的红旗系列导弹,对付坦克的红箭系列导弹,体验了微光夜视仪,红外夜视仪,观看了热成像技术对地下目标的透视,对一些现代武器有了直观的认识。

《战例选编》对我们学习理论,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战斗传统,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通过学习上甘岭等著名战例,提高了我们的谋略水平,战斗意志和指挥才能。上甘岭阵地上的.9高地和.7高地,是半岛中部战略要地五圣山的前沿门户,面积仅为3.7平方公里。狭小的面积不便于大兵团作战,只有以连为单位轮换战斗。这次作战从年10月14日04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进攻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历时43天。经历了表面阵地争夺,依托坑道坚守反击,组织战役反攻三个阶段,从一开始的营、连级规模战斗,变成了军以上规模的战役。联合国军方面投入的兵力有美7师、韩2师、埃塞俄比亚营和哥伦比亚营,总兵力达4万余人,还投入余门火炮,余辆坦克,出动飞机0余架次,伤亡人,其中美军人;志愿军投入15军、12军和11个炮兵营、两个高炮团,总兵力达4.3万人,另外动员民工6万多人,军工运输近万人。伤亡人,其中牺牲人。

志愿军依托坑道反复争夺表面阵地59次,击退敌多次进攻,阵地表层土垠被炸松1~2米,成为一片焦土。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等一大批战斗英雄。黄继光是45师团2营的一个通信员,在10月20日地表阵地争夺战中,他随营参谋长带一个排,加强6连。6连夺回4号阵地后,全连只剩下16个人,还要夺回0号阵地。0号阵地是由4个地堡组成的子母堡。黄继光积极请战,与6连通信员吴三羊、肖登良组成战斗小组,先后炸掉了两个地堡,吴、肖两人一个牺牲,一个重伤。此时,黄断光也有7处受伤,他利用射击死角接近主堡,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眼,为其他战友夺回0号阵地扫清了障碍,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

上甘岭战役粉碎了敌人对我军的轮番进攻,没有让敌人前进一步,牢牢地守住了阵地。美军把他在朝鲜的最后一个预备队,空降团也投入进去,血本无归,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最终停止进攻,结束这次役。上甘岭一仗,为停战谈判奠定了基础。这次战役打出了国威军威,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军。15军也因为打败了美军空降团的机缘,成为我军第一个空降军。

从作战指挥的角度看,这次战役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开始时,对敌人的主要进攻方向判断不准确。认为44师防守的西方山、斗流峰,可能是敌人的主要进攻方向。因此,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系均没有顾及45师防守的五圣山方向。作战进行到第4天才逐渐明白,五圣山方向是敌人的主要进攻方向,从而重新调整兵力和部署火力;对作战强度和规模也估计不足。从一般认识上讲,上甘岭地辐较小,不可能进行大兵团作战,开始时估计不到战斗会从营、连规模,发展成军一级作战的战役。45师先后有21个连队投入战斗,占该师步兵连队的80%,伤亡过半,有的连队只剩下10多个人,所以11月1日以后由12军31师接替其防御阵地;对如何进行坑道作战,一开始没有经验,所以伤亡较大,到后来才总结出经验,减少了伤亡;火线运输员伤亡率90%,甚至超过坑道作战的伤亡率。

在学习期间,学校发给我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的研究资料,使我们对当代战争的发展趋势有了一些了解。包括年4月2日发生的英阿马岛战争和年6月6日发生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争。通过对这些战争的研究和分析,达到借鉴外军作战的经验教训,跟踪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搞好我军建设,应对未来战争的目的。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距离阿根廷海里,距离英国海里。由两个大岛及多个小岛组成,面积平方公里,人口约人,首府为斯坦利港。这里气候严寒,人烟稀少,但水资源丰富,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地处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航道的要冲,是南大西洋和南美洲大陆安全的屏障,也是距离南极最近的重要物资补给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4月2日,阿军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突然在马岛首府斯坦利港登陆。4月3日又在南乔治亚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登陆,英军守岛部队(马岛人,南岛22人)进行短暂的抵抗后被迫投降。接着阿军增兵至10余人,建立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调整部署,加强岛上防御。

面对阿军突然攻占马岛的举动,英国迅速做出反应,果断成立战时内阁,仅三天时间,一支由40余艘舰船组成的特混舰队,从本土启航开往马岛。在这次作战中英军投入其海军实力的二分之一,包括“赫密斯”号和“无敌号”两艘航母,各型飞机架,总兵力2.7万人;阿根廷投入17艘舰艇,架飞机,守岛部队1.3万人,加上海空军可达六七万人。战争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4月2日至30日)阿军占领马岛和英军进行战略展开。4月25日,英军在格里特维肯港登陆夺占了前进阵地,用直升机炸沉了阿停泊在该港的“圣菲”号潜艇,特混舰队进入马岛水域并于30日完成海空封锁部署。

第二阶段(5月1日至20日)封锁与反封锁,争夺制海权与制空权。英军的作战主要是突袭阿军在马岛上的机场、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袭击阿舰船,切断海上补给线,以核动力潜艇监视阿本土海军基地和港口,加强反潜巡逻,袭击岛上防御目标,进行登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由于加强了海空封锁,英军逐步取得了战场主动权。阿军的作战主要是用飞机袭击英军的舰船,以潜艇牵制英舰的行动,利用英军封锁空隙,强行向马岛进行海空补给。

第三阶段(5月21日至6月14日)英军夺回马岛,阿军战败。英两栖突击部队展开登陆作战,5月21日03时30分,先头部队陆军“特别空勤团”突击队,乘直升机,在范宁岬着陆,歼灭阿军监视哨。6时30分,突击梯队先头约人,乘登陆艇和直升机,进行水面登陆和垂直登陆。48小时内兵力增至至人。巩固和扩大了登陆范围,建立了滩头补给基地。在伞兵部队配合下,一路进展顺利,6月13日22时30分,英军对斯坦利港发起总攻,战斗持续到第二天下午2时,阿军损失严重,被迫接受投降。在这个阶段,阿军不断出动飞机袭击英军,先后击沉击伤英军的多艘舰艇,还是不能阻挡英军进攻。

马岛战争历时74天,实战时间一个半月,英军死亡人,伤人,被俘人,损失战机10架,直升机24架,被击沉舰船5艘,击伤4艘;阿军死亡人,伤8人,被俘人,损失战机75架,直升机25架,炸坏炸沉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和1艘潜艇,战争以阿根廷的失败而告终。

这场局部战争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到最高学府学战例15军打败美空降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