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航天新生代托举中国梦天舱
TUhjnbcbe - 2025/7/27 16:54:00

梦天实验舱,中国空间站的“最后一块拼图”。

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成功入轨,并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

11月3日,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回首征途,自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进驻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创下中国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种下的水稻种子拔节抽穗……这短短一年半时间里,中国空间站的“梦想拼图”,已逐步接近完善。

此时此刻,人们都在为梦天实验舱的发射而欢呼雀跃,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庞大而又精密的航天系统,依然在高速运转。大洋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屏幕发出的光,映亮了一张张年轻的面容。如今,中国航天事业的接力棒,正在从50后、60后、70后,传到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手里。

中国航天事业正青春,中国航天人正青春。让我们沿着梦天舱的发射轨迹,去看一看托举梦天舱的这些青春面孔。

远望人

载着梦想去远航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倪栋梁

通讯员段翰鸿记者王凌硕

远望号上,杨林正在与调度员沟通。屈彤摄

深秋夜晚,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灯火通明。远望6号船航海系统新船员杨林迎着冷风,从船上下来,快速走向船头。借助手电筒的微光,他再次查看船舶吃水线。

各种物资补给上船,船逐渐被压实,吃水刻度比前几日高了许多,杨林感觉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他即将随船出航执行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海上测控任务。

年,杨林以航海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来到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报到。远望3号、5号、6号、7号,艏艉间隔、一字排开。洁白巨大的船身、优美独特的船型,充满了他的视野,也填满了他的心:“这就是大国重器,我的梦想之船。”

驾船比他想象得复杂得多,尤其在长江航道里。水面上,船流密集往来,需要时刻瞭望规避;水线以下暗流涌动,要提防浅滩暗礁;天上的气象则更是瞬息万变……学校里课本上标注的沟沟道道,化作了航道里精细操作的点点滴滴。

今年4月,杨林首次参加海上测控任务。

“长江6号,发现目标!”印度洋某海域,狂风袭来,涌浪顶着船舶上下起伏。杨林稳稳地把住舵盘,固定住预定的航向,不断进行微调。

握紧手中的舵盘,杨林的手心微微出汗,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从雷达捕获到目标的那一刻起,他和他的船,就与天上的中国星产生了联系。也是从那一刻起,航海和航天这两个词在他心中有了交集。“经天纬地,驾海驭洋”——航海的梦想也可以在太空中美丽绽放。

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随后的一次测控任务中,杨林遇到了更为艰巨的挑战。因任务需要,船舶需要一边转向,一边进行测控。驾驶室里,杨林双手紧把舵盘,按照指令缓缓驾驶船舶转向,辅助抓捕。

“这种感觉就像在大洋上放风筝,风筝线同时掌握在雷达操作手和航海员的手中。”杨林说。

转向前,调度员提前下达指令。杨林毫不迟疑地操作舵盘,巨轮在他的操控下,慢慢转动庞大的身躯。

此时,船和天线互相配合,合二为一。杨林的心跳,似乎已经和雷达操作手同频共振。他知道,只有和雷达操作手配合得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测量时间。“哪怕多一秒钟,也能多出海量的数据。”杨林说。直到控制机房里响起掌声,杨林这才发现自己手心里都是汗。

人们都说一名合格的狙击手是子弹“喂”出来的,一名成熟的航海员也是驾龄累积出来的。随着高密度任务的历练,杨林也越来越自信。

梦天实验舱发射前夜,杨林一个人悄悄来到甲板上。趁着夜色,他对大海倾诉着自己的内心:“每次远望出航,天上就会多上几颗中国星。出航,是我最幸福的事。这次,我将驾驶梦想之船执行圆梦任务,这一定会是一段梦一般的旅程……”

天梯人

和空间站一起圆梦

■解放军报记者王凌硕通讯员徐斌如

文昌航天发射场,廖国瑞正在下达口令。徐斌如摄

“5、4、3、2、1,点火!”

10月31日,伴随着01指挥员廖国瑞清晰洪亮的倒计时点火口令,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搭载梦天实验舱起飞。

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火箭控制室主任廖国瑞第3次以01指挥员的身份参与空间站建造任务。从天和核心舱,到问天实验舱,再到如今的梦天实验舱,廖国瑞一步步见证了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年,廖国瑞研究生毕业,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那时,嫦娥二号刚刚发射升空,北斗三号工程也已开始筹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北斗”“探月”港。本来,廖国瑞可以选择安稳地在西昌发展,当得知新建的文昌发射场需要新鲜血液时,他毫不犹豫地向组织报了名。“我愿为祖国的航天梦奉献青春,我相信我能在这个星光舞台实现自己的价值!”廖国瑞在日记本中写下了这样的心声。

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在逐步完善控制系统搭建的同时,廖国瑞还重点针对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故障应急处置,编修了几十套应急预案,以确保整个流程滴水不漏。

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成功发射。这是廖国瑞第一次在文昌执行发射任务,毕业后一千六百多个日夜的全力以赴终于让“梦想照进现实”。

年,廖国瑞再次担任系统指挥员执行天舟一号任务。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他被誉为发射场“金手指”和“天舟舵手”。

勤勉与汗水、责任与担当、光荣与使命,催促着廖国瑞在能力提升的赛道上,以“百米冲刺”的姿态迅速成长为发射场的中坚力量。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当大屏幕上出现“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字样时,廖国瑞两眼闪着兴奋的光芒。

从8月初梦天舱运抵发射场到成功发射,在长达3个月的任务保障中,廖国瑞和测发团队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尽管积累了问天舱的发射经验,廖国瑞仍不敢放松。廖国瑞告诉记者:“梦天舱飞行任务的载荷比问天舱飞行任务的更重,火箭发射窗口更窄,且发射前流程更复杂,这些都考验着我们测发团队。”

任务准备期间,廖国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复盘自己积累的任务笔记。尤其是以问天舱任务的视角回顾时,他对流程优化有了新的思考与应对。

“问天舱任务最大的特点是一个‘变’字,应对发射前十分钟流程优化,让零窗口发射目标更可靠,我们要紧前做很多工作。”廖国瑞说,这也是我们应对梦天舱任务的关键。

在廖国瑞和测发团队的合力攻关下,一个个“拦路虎”被攻克。他坦言:“航天发射没有一条路是坦途,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梦天飞天,廖国瑞也将再次启程、继续追梦。

天路人

“好声音”回响圆梦路

■郝竞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王然记者王凌硕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高泉(左二)正在报告任务状态。李源龙摄

椰风拂碧海,神箭冲九霄。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再次迎来举世瞩目的一刻,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众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航天新生代托举中国梦天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