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家长辅导作业,孩子动刀的新闻引发了热议。
刘先生夫妻俩在桐乡一家工厂上班,妻子经营着一家网店。去年放寒假时,夫妻俩把远在老家河南上初二的儿子鹏鹏接到了余杭星桥,想着多点时间陪陪孩子,等年初开学了再送回去。
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如今鹏鹏不仅不能如期回老家,还和所有同学一样在家上网课。
3月3日傍晚,刘先生外出归来,看到儿子在玩游戏,就问他作业是否已完成。
孩子爱玩王者荣耀,刘先生是知道的,所以他和儿子约定好,每天完成作业后可以玩一会。
谁知孩子玩的兴起,根本无暇顾及爸爸的询问,刘先生憋着气先把儿子当天的作业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没有完成。
心里已经有火气上来的刘先生压着性子说晚上一定要把作业完成,可谁知当晚11时许,刘先生再次来到儿子房间,发现儿子仍在玩游戏,要补的作业是丝毫未动。
这下刘先生恼了,二话不说上前就把电脑网线给拔了。眼看着游戏就要过关却被爸爸这么破坏了,鹏鹏也来了气,立马和爸爸吵了起来,在争执过程中一不小心把爸爸的手机摔地上弄坏了。刘先生彻底怒了,抬手就煽了儿子两巴掌。
没想到,鹏鹏趁刘先生不注意,迅速跑到厨房拿了一把水果刀,然后跑回房间,把门反锁后用木条顶住,无论刘先生夫妻俩怎么劝说、敲门,鹏鹏就是不应声也不开门。
见此情景,刘先生夫妻俩都急哭了,生怕孩子有意外举动,赶紧拨打电话报了警。接警后,星桥派出所民警丁永辉带队迅速赶赴现场。
“鹏鹏,你开开门,有什么话跟警察叔叔说,好不好!
”“你爸爸也有不对的地方,我已经说过他了”
但是20分钟过去,无论民警如何敲门,劝说,房间内仍未见丝毫动静。
刘先生说,孩子15岁,读书时住在亲戚家,放假了到余杭这边来。平时挺乖的,成绩还算可以,也不用父母多操心,这次不知道怎么回事,会闹得这么严重。
后来警方联系了消防员,最后在消防队员协助下,房门很快被打开。想不到里头的鹏鹏手里拿着水果刀,盘坐在地上,还是一副气呼呼的样子。
通过民警耐心的劝说,鹏鹏终于开口了。他说,自己作业其实已经做好了,爸爸发现的那些没做完的作业,老师说是可以缓两天完成的,本来他在爸爸检查时想说的,可一看到对方的脸色,他就懒得解释了。没想到爸爸却因此拔掉了网线还打了他,鹏鹏一时冲动,就做出了这些吓人的举动。误会解开后,父子两当着民警的面相互道了歉。
虽然这又是一场由于辅导作业引发的闹剧,但是却从中暴露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教育误区。
误区一:不听话就打
很多父母喜欢这种暴力式育儿,因为养起孩子来比较省心,效果也好,只要孩子不听话,动手镇压就行了。所以在中国随时随地可见家长打孩子。
今天在小区里,我就见着一对父子,且不说到底原因具体是为什么,反正爸爸要拉8岁的儿子回家,儿子死活不肯,爸爸冲冠一怒,直接就扒裤子打屁股。到后来俩父子竟然相互打起来了,当然最后自然父亲获胜,儿子被扛回家了。
可是这样好吗?现在家长能赢,让孩子听他的,不过是胜在力气比孩子大。可家长在变老,孩子在长大,等有一天你打不过孩子了,如何让他听话?
就像新闻里的15岁少年鹏鹏,他已经开始学会了反抗,在挨了父亲两个耳光以后他不会选择逆来顺受而是有效地作为(幸好还没有伤害自己或者家长酿成悲剧)。
误区二:不会倾听
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童年缺乏父母倾听的孩子,内心情感得不到释放,他们经常感受到不被尊重,很难体会到被爱的感觉。
在鹏鹏与父亲的误会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本来他想给爸爸解释没做完作业的原因,可一看到爸爸的脸色,他就懒得解释了。是的,父亲的脸色好似一张标签,不用沟通就武断地给他下了定论。于是他就干脆破罐子破摔,跟父亲对着干。
在不少家庭里,父母都缺乏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他们常常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主观臆断,仅凭自己的猜想就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
总是不被倾听的孩子,会渐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不会轻易对父母袒露心事,排斥和父母沟通,最终产生逆反心理。
误区三: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