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山位于保定最北部,是涞水野三坡重点景区之一。网络上谈及金华山的文章很多,具体的攻略线路去无人提及。金华山下的清禅寺是河北省级文保,一百多公里的距离值得跑一趟。国道驶过张家庄村,灵山顶峰耀眼的积雪令人心醉也使人精神一振。
无雪的北京使人难分季节变幻,真想直上灵山赏雪。还未到双塘涧急忙下车拍照,这一下车才感觉寒风刺骨难以忍受。出门前只注意了温度而忽略了风力,感冒初愈未带棉衣上灵山绝对吃不消,只好调转车头按原计划寻访清禅寺。
由国道转入S,下山过高铺·庄里·铁角岭,在北山背后右转驶入村级路线。狭窄的水泥路伴着山沟上行,曲折盘旋的一股溪流便是源自金华山的清禅溪。与北京为邻而反差很大的山村,清泉溪流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行驶中我们感叹,假若没了那股溪流村民将如何生存。四公里后路尽进村,停好车向老乡们询问方向便走向清禅古寺。
“当地有一个奇异的传说,山巅每六十年,会放射出似火焰一样的光芒,故名“金华山”。金华山东面,有一条溪水顺着溪谷缓缓流出。在溪谷的源头,坐落着一个石头堆砌垒筑的小山村,村名源于寺称,又因村旁有一汪泉水,严寒的冬季不结冰雪,夏令时节却凉爽遐意,此泉为山村饮用水源,山村名称,折中而设“清泉寺村”。”
清禅寺,在这了专指寺名。卫星图标注村名是清泉寺,在村后另标有清禅寺。查阅涞水文物古迹均为清禅寺,村为清泉寺。清禅寺据说为辽代建筑,以其历史久远应是村以寺为名。假若真称清泉寺,那一定还有一清泉寺。因此只能跟随惯称,称其村为清泉寺村。
也有人称清泉寺为石头村,地处深山房子院墙均为石砌不足为奇。走出山沟到镇厂有十几里路,贫穷的山村也只能就地取材用石头建房子。
寺院现存面积不大,据涞水县存元代史料,“重修清禅寺碑”记载,该寺“始建于辽代寿昌二年(公元年),奉越国公主旨意修建”。另据资料显示,“后因沧桑变迁,兵焚塌毁,金、元、明各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古寺是明代重修后的遗存”。
一路西行北转见到清禅寺的第一建筑,三开间的建筑似应是天王殿。
院内三间正殿门窗尽失,主体建筑基本完好。
大殿的右后角有棵被称为千年的银杏树,树干两人难以合抱。但以其干径长势来看,应不过是几百年历史。银杏树的长势旺盛,没有那种老态龙钟之感。其树干直径也无法与潭柘寺帝王树,或大觉寺银杏树相比。
另据《保定古树大观》一书中记述:清泉寺村现存侧柏17株,具有代表性的一株树高6米,树围1.2米。
走进殿堂建筑,看不出辽代形式,也许是辽后朝代维修破坏了风格。
两侧山墙还保留有大致清晰的壁画,据说壁画为金代所创。
壁画内容有天兵天将
九仙神女
十八罗汉
明柱下的柱顶石也显得简单一点。
除去这柱顶石大殿石阶下横躺着一个赑屃,个头不大浑身伤痕累累。转遍寺院周边,见不到碑石文字。寺前院内走出一位老者主动搭讪,从老人口中了解一点清禅寺细微。
据老人讲:清禅寺原有一个大铁钟,铁钟重斤。铁钟扣在地面上,成人能从钟口缝隙处钻进去。清禅寺西侧有个地名叫钟儿岭,传说大铁钟便是从钟儿岭随风飘来落在寺边一平台上,再遇风吹降至清禅寺内。那口大钟一直是清禅寺的神品,可惜抗战期间被日军砸毁。
老人还告诉我,清禅寺原有东西配殿各五间后被拆毁。寺院原有两座高大的石碑,也被人为砸毁无迹可寻。遇到的老人姓杨,至孙辈迁居至此五代。计算了一下,大概是老人的祖辈爷爷,由房山庄户迁居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