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听说“补钙会导致肾结石”,是真的还是假的?可是我缺钙,到底应该怎样科学补钙?又该怎样预防肾结石呢?
什么是肾结石?
肾结石,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肾脏内腔里面长出了“小石头”。肾结石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有时候可以直接阻碍尿液的排出,造成肾绞痛、肾积水,严重的导致肾功能不全。
肾结石的发生机制?肾结石的发生原因很多,目前研究提示与尿代谢异常、尿路感染和/或肾脏或尿路结构异常有关。
其中代谢因素促进结石形成的两种机制包括:1.溶质过剩--因肾脏排泄增加和/或尿量过少导致尿中含有高浓度的钙、草酸盐、尿酸和胱氨酸,从而引起溶质过剩。这会导致溶质过饱和及沉淀,并形成结晶,结晶可聚集为结石。
2.结石形成抑制物水平下降--尿路结石形成的天然抑制物包括枸橼酸盐、镁和焦磷酸盐。这些抑制物水平低下容易引起肾结石的发生。
补钙会导致肾结石?
这个时候,有人就提出来“补钙会导致肾结石”,弄得很多人都不敢食用牛奶等含钙的食物了,其实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对。很多人平时很爱喝牛奶以及补充钙片的人,一生中并没有得肾结石,这怎么解释呢。而实际上,许多健康研究中提示:较高的膳食钙摄入,反而会使草酸钙肾结石的发病率降低。相比之下,钙补充剂(比如只吃钙片)可能略有增加形成结石的倾向。
我们知道,饮食摄入的钙,正常是在肠道吸收入血,血液流经肾脏后随尿液排出体外。以上现象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肾脏结石风险取决于钙的来源与钙摄入量的时间:膳食来源的钙摄入的同时,吃的食物中也含有草酸,钙与草酸在被肠道吸收之前,已经结合成草酸钙,然后经肠道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草酸的经肠道的吸收和经尿液的排泄,这时流经肾脏的草酸和钙浓度较低,不容易形成结石;而单纯的药物补充钙片,常常在早上或睡前服用,不与食物同服,因此,钙与草酸不能有效地结合,增加钙的肠道吸收和尿液排泄,就容易形成结石.
怎样合理的补钙?钙和维生素D可以强壮骨骼和牙齿,对于骨骼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怎样合理补钙呢?
科学的补钙方式应该是从食物中进行钙的补充,特殊时期或疾病状态下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制剂。有些时候一味补钙反而对身体是一种伤害。
富含钙的食物包括:牛奶、酸奶、乳酪、干酪、冰激凌和其他奶制品;绿色蔬菜,如皱叶甘蓝、绿甘蓝和西兰花;某些坚果和面包;
怎样科学的预防肾结石发生?
除了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水摄入减少、低钾、低植酸、高钠摄入、过量蔗糖、果糖、维生素C、以及摄入过多非乳制动物蛋白与肾结石形成的风险增加有关。
而更多研究表明:普通膳食中草酸盐摄入量对肾结石形成风险只是一个温和的因素。
因此,科学的预防肾结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建议每天饮白开水ml以上,橙汁和红莓汁可以经常喝,咖啡和茶存在争议,酒是不能喝。
2.鼓励多吃水果和蔬菜(同时避免含有大量草酸的食物,如菠菜和土豆)。
3.植酸最常见的来源是小麦麸皮、豆类种子和坚果,可以适量食用。
4.少吃盐及高盐腌制品。
5.少喝含糖饮料(包括可乐和非可乐饮料)及摄入过多甜食。
6.过多的维生素C就不要补充了。
7.建议适量摄入牛奶、酸奶等奶制品,不要过量的吃肉及动物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