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些从地里长出来的课程,让双减后
TUhjnbcbe - 2024/8/22 19:43: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骗人吗 https://m.39.net/pf/a_5154125.html

课程是跑道,是办学理念的窗口,也是办学品质的试金石。教育人要拎得清课程的分量,尤其在“双减”大旗下。

事实上,为了开发“惊艳”的课程,很多学校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兵团作战,废寝忘食,一开始轰轰烈烈,到头来形同鸡肋。为何?很大原因在于“目的性颤抖”,费劲“开发”的课程,往往水土不服,甚至都“落不了地”。其实,课程的本质在于育人。无论是各类音体美社团课程,还是AI、STEAM等新形态课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的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学习习惯、健康生活、审美情趣与艺术表达等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这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这样的思考,重庆两江新区的童心小学,将整个学校的物理空间,变成了一个自然博物馆。在这个自然博物馆里,师生们一起去发现、探索,共创,形成各种各样的学习共同体,在亲密互动之中,生成各种各样的课程。在这所学校,你会看到,好的课程不用刻意“开发”,而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自然而然,而又生机勃勃。生长步骤一:育一块肥沃的土壤做教育就是做农业,要贴地生长,需要肥沃的土壤。华夏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一直扎根在土壤中,它体现的是一种“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精神内涵。生态文学作家温德尔·贝里曾说:“很多儿童再不能理解食物的来源,再不能认识动植物,再不能对民俗地理感兴趣,再不能格物致知,了解自然这部巨著,再不能从这个四季流转的星球获得创造力。他们不知道水自何方来又去向何处,而我们人类,也不再以欢庆的方式礼拜自然。”这位作家说的大概意思就是,“最好的成长,在大地之上”。人类的幼童们,只有打破和其他生物的界限,将指甲嵌满泥土,在自然中获得归属感,才可能拥有植物性的生长力量。年9月,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的开学第一课视频在网络上火了,上传当日点击量就突破万次,随后被各大媒体转载,浏览量上亿。视频内容很简单,就是秦波校长带着小学生打谷子。年9月开学,秦波校长跟孩子们一起打谷子

一条普通短视频,为何能击中大家的情绪?一千名观众可能有一千种围观理由——

农民看到祖祖辈辈的生活缩影,历史学家看到农耕文明,改革家看到一场教育实验,美学家看到审美与留白,教育学家看到“教育即生活”,而一线老师看到“课程”,哲学家看到“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而然”,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揭示的是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万物的根本属性。收割(秦波/摄)主题运动会(秦波/摄)这些年,秦波校长醉心于校园空间文化内涵设计。在童心小学,他用中国山水画的技法描绘一所未来学校,将哲学和美学意境注入每一个细节,营造了一种慢教育场域,一个自然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杂草与花卉均是生命,蔬菜与稻禾皆成风景。这里有散落各处的三百多种或野生或种植的植物,二十多亩农地分布于楼上地下,一年四季农作物不断档:小麦、玉米、稻谷、油菜、茄子、辣椒、番茄.....在亚热带湿润气候下,这所身处川东平行岭谷地带的学校,长出了一系列趣味课程:观鸟课、食育课、生命课、劳动课、陶艺扎染、户外写生、摄影绘画......“围绕青禾的物,依据自然时序,我们生成了禾课程,油菜课程。以禾课程为例,从处暑前后打谷,到以‘大米变形计’为主题的食育课程,再到谷雨前后即将开始的早稻插秧,我们挖掘学校的自然资源,打破学科边界,拓宽认知视野,借用中国哲学的智慧,建构物、器,道的三阶认知模型,让课程更加立体。而油菜课程又进一步开拓了学习空间,整合了学习资源,还吸引了一群艺术家来校园开展公益创作。”秦波介绍说。除了“真土壤”元素,还有无处不在、巧妙植入的“人工布景”。基于儿童立场,童心小学有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从色彩的童趣化,到空间的人性化,再到布局的多元化,力求给孩子们营造一座自由探索的王国。魔幻风的图书馆里藏着精灵,它没有门禁,孩子们随时随地自由阅读,与先哲对话,与心灵对话;校陶艺馆按照不同主题,以孩子们够得着的高度陈列师生作品,让孩子们感知作品的细节和温度以及所传递的人类文明情感。旁边就有工作台,孩子可以现场捏;还有多功能演播厅、书法室、智能化教室.....而从楼顶的菜地下来,一些农具就自然摆在墙角,铁锄、竹篾、筐、耙、担、石磨,旁边大厅还挂着一摞摞玉米,那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古典诗意出来了。童心图书馆人工布景,尤其讲究色彩的运用。童心校园像一个调色板,从教学楼墙面色彩到楼梯间地砖色彩,再到操场跑道色彩,都符合建筑美学。比如教学楼墙面是按照每层楼去决定色彩,构成七弦琴的样子;操场跑道是蔚蓝色,与绿茵辉印,与蓝天白云呼应,天人合一。闹中取静,化繁为简天圆地方儿童内心的五彩世界与学校五彩的建筑呼应,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审美人格。“从孩子们进入校园那一刻,周围环境就开始影响他们,就像家居设计会影响我们成人的情感及感知一样。孩子们需要一个能够鼓励思考、提升参与度并且激发他们更高效、更有创意的学习环境,一个人性化的备受尊重的环境。”秦波说。由此看来,童心的“自然博物馆”,并非只是满足一群都市教育人对“东篱采菊塞上牧羊”的古典幻想,也不是搜罗百家创意搞成杂烩一罗筐,它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品相,不断提供源头活水,滋养学校所有人的精神生活,启发着一线教师的课程灵感和育人灵感。生长步骤二:立一个麦田守望的愿有了这么一块肥沃农场,一个自然博物馆,好的课程不会自己冒出来,还需要教育人扎根土壤,观察提炼,创新迁移,要有一颗天真而好奇的心,甘愿做麦田里的“拾穗者”和守望者。这里以“观鸟课”的故事为例。年6月,童心教学楼旁那一块油菜地又到了收获的季节。饱满香甜的油菜籽,吸引了整个两江新区的飞鸟前来享用。每天一大早,清洁阿姨远远地就能听见一阵阵高低起伏的“啾啾”声,这是它们餐前的祈祷。群鸟(秦波/摄)校园忽然涌入这么多“客人”,孩子们轻手轻脚在旁边观察,慢慢产生了许多关于鸟的问题。看大家兴趣正浓,科学老师王江东决定趁热打铁,带领大家做一系列“观鸟课”。“今天,大部分孩子能识别数百种品牌标志,却不认得身边的植物,知道各种最新网络游戏的名称,却不知道如何为树枝上的鸟儿正确命名。如果学校缺乏正确引导,他们渴望接触自然的心理就会更加减退,直至麻木而茫然,导致一种自然缺失症。”王江东说。如果没有栽种这一片油菜地,就不会吸引来成群结队的鸟儿,也就引发不了孩子们对自然界各种生命的好奇,而“观鸟课程”就无从谈起。一堂观鸟课以后,王江东对“向儿童学习”这一思想又有深刻体会——教育人就应该复归于孩童,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力,要将儿童作为学习与创造的主体。“好的教育,应该讲清楚人与众生,人与本我的关系。孩子们是天生的自然观察者。学校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发现童年的植物性的力量,肩住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师生们在这个博物馆里各取所需,秦波校长也在这里不断获得能量。他总是很早就来到学校,呼吸着清冽空气,踏着露珠,扛着相机,去楼上楼下的菜地捕捉鸟儿和昆虫的形态,开启每日一轮的“美学散步”,并产生很多关于教育的体会思考。教育,需要教育人有一颗包容而好奇的心。“我们教育者的心灵世界,为什么容易陷入干涸、干枯之境,教师为何失去了天真好奇的天性,不就是因为丧失了对那些神秘之物、新鲜未知之物、无法直接求解之物的好奇、兴趣和想象吗?心灵干涸的老师,能教出心灵滋润的学生吗?”国家一级演员杨丽萍为何舞姿卓绝?因为她善于倾听自然,对自然的倾听成为她舞蹈创作的源泉。她常去倾听海浪的声音,倾听鸟鸣的声音,倾听天空与大地之间微风吹拂的声音,进而“闻声起舞”,这是一个与天地自然相通的生命。歌手萨顶顶为什么能够完美演绎《万物生》《左手指月》这样极具禅意的作品?她空灵的声音,仿佛从天地之间行云流水而来,让我们感受到世间万物的呼吸。因为在她3岁的时候,就与外婆一起在中国北方过着游牧生活,这种特别的经历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校园油菜地里写生收割油菜人的心智,是通过感官和知觉形成在思维上的认知整合、判断、推理,如果孩子们,包括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如果没有真实的认知,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便会有所缺失。教育人要有坚定的儿童立场,要“向儿童学习”,有一颗麦田守望者的心。缺乏活力和足够生命力的教育形态,不可能培育优秀的人才和强势的文明。而缺乏“儿童视角”,没有超脱的心灵,也很难俯下身去,洞察儿童的现实处境,帮他们看到并预演未来社会的素养需求。秦波奉行“尊重”二字。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视角,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提倡向儿童学习;尊重每一个用心诠释生命价值的人,包括学校的老师、家长、建筑工人、种菜阿姨、食堂人员、保安等。为此,秦波也承受着巨大压力。自年逐渐皈依“向儿童学习”的办学观以来,大多同行都认为他“不务正业”,很多人直言看不懂他,而他却用一份略显稚嫩的笃定,坚持了20余年,并在童心小学得以生根、发芽。作为一名“守望者”,秦波骨子里拒绝作秀和盲随,像老和尚一样不断地去伪存真,在现实中将“法门”堆形上色,把一所学校变成一颗有生命的“树”,变成一块肥沃的土壤,让好的教育随季节自然发生。生长步骤三:聚一群联合生产者有了肥沃的土壤和与好的师者心,还需要一群勤劳智慧的联合生产者,他们可以抬头眺望风景,也可以埋头深耕细耘,让课程的核心精神与国家意志保持一致。作为多年的美术老师,秦波在指导孩子们作画时,注重因势利导,不设置条条框框,深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卢梭将孩子理想化了,恰恰相反,卢梭认为教师的责任重大,整本《爱弥儿》看似在讨论儿童不可压制的天性,其实是在讨论一位成熟的教育者该具备的能力。”有一次,秦波发现学校国画社的孩子们在油菜地写生时,作品失去了刚进校时的灵气。秦波观察带班老师的教学,发现问题所在——老师拘泥技法规则太多,孩子们的创作灵活度大打折扣。怎么办?秦波安排了下午活动,请来几名没有国画基础的低年级同学玩水墨游戏。很快,孩子们在放松的状态下信马由缰自由表达,这位美术老师为孩子们的想象力而震撼。他领悟到:当孩子们没有了对技法的刻意模仿,敢于表达内心时,深刻的感知就自然流淌了出来。“水墨游戏”看似游戏,实际上不就是一个临时启动的课程吗?区别是,孩子们成了不动声色的老师,而美术老师则成了旁观学习又深受启发的学生,这是多么含蓄的一堂“教师成长课程”啊,它何尝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从童心那里获得的!童心小学的老师,在这种自由融洽的氛围里,也有了很强的内驱力。黄经老师,学校陶艺馆馆长,过去是“十指不沾泥”的人,听秦波校长讲起早年在三峡库区乡村学校当美术老师的教育生活,深受感动,开始学捏泥巴。一开始她只捏她的儿子,捏他的喜怒哀乐。年疫情期间,她被中国大地的平民抗疫英雄感动,开始创作“抗疫”题材的作品,灵感爆发之际,常常一捏捏到凌晨一两点。她捏抗疫一线医生护士的工作瞬间,捏病人被救治时的各种身体语言,捏孩子们打针时的一连串表情,捏小学生向医生、警察敬礼的场景......黄经老师的陶艺作品当一组组作品通过一条主线贯穿起来,普通的泥团忽然就迸发出史诗气质,黄经老师也从一名教育工作者,升级为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崇尚“尊重”文化,童心小学的“生产者”没有门槛,新校区的建筑工人,也可以成为课程开发者和参与者。在童心青禾校区快完工时,一些残留钢管等废料怎么办呢?秦波邀请建筑工人一起来搭雕塑。工人们一开始很害羞,说高雅的艺术玩不来。秦波鼓励他们随心所欲自由畅想,结果一名工人真搭出了一个酷酷的机器人。其他工人纷纷上手,给学校留下了好多个极具观赏价值的雕塑作品,丝毫不逊色国际雕塑大师的水平。工人们的机器人作品代表和秦波校长的“建筑工人摄影展”年9月童心小学新校区竣工那天,秦波校长精选了这几年拍摄的数百张照片,在学校大门口和美术馆做了一次摄影展,这是一堂生动真实的“建筑工人课程”,当工人兄弟们看到自己辛勤耕耘时的神态,分外感动,纷纷驻足回味;当孩子们三三两两围观讨论时,他们亦透过作品意识到,这座美丽的校园,包括我们生活的这一座灯火山城,都跟这一群人息息相关。生长步骤四:建一个系统升级的仓储当这些好的课程如同累累果实悬挂于枝头上时,如何进行一个分类收纳,系统整合,就成了最重要的事。在童心小学,所有的课程果实,都被吸纳进“向儿童学习”这一教育思想中。“向儿童学习”是“后喻文化”模式中“向幼者学”重要思想的创意表达。自年开始萌生“向儿童学习”这一教育思想以来,秦波渐渐勾勒出了一套“童心文化”——儿童的天性美德至少有十大特征:天真无邪、活泼浪漫、诚实纯洁、自信敢为、开朗快乐、善于发现、勇敢智慧、蕴含哲学、追求梦想,以及代表未来。基于这样的童心文化,学校走出了一条美育建设的路径——“向儿童学习”学校美育建设路径图童心团队在全学科的教育实践中,借助学校这个自然博物馆生长出来的课程,串联起了一套符合儿童灵性生长的“尚美课程”。“尚美课程”的实施模型《尚美培创》实践课程其中的童索探美课程,给了孩子们一个冒险的童年,这里有一份“儿童12岁前必须完成的50项户外活动清单”,可以说刚好给“双减”后的老师和父母提供了一套方案——冒险类:野外露营、雨中跑步、放风筝、玩板栗游戏、用石头打水漂、爬树、从大山坡上滚下来、从书上摘苹果吃、用渔网抓鱼......发现类:用棍子探出一条路径、打雪仗、野外艺术、赛蜗牛、用小雏菊做项链、做泥馅饼、长途骑行、踏浪、筑水坝......游侠类:采野生黑莓、用手抓吓人的动物、山洞探险、做草喇叭、看星星、寻找化石和骨骼、探索空树洞、参观农场、光脚走路......寻踪类:为野生动物搭房子、养蝴蝶、从石滩中找生物、探寻河塘生物、野外夜行、抓昆虫、接落叶、找蛙卵、抓螃蟹......看,这些经历跟斯宾塞的童年何其相似呀!他在星期六下午的休闲时间到乡间闲逛,跑遍附近地区,熟悉每一处篱笆,寻找篱笆旁边的宝贝。春天,他寻找鸟巢,采集紫罗兰和玫瑰。秋天,他采集香菇、黑莓、蔷薇果、山楂果、酸苹果和其他果实。他收集相当多的蛾子、蝴蝶、蜻蜓、甲虫……他不正是一名喜欢冒险、寻踪的游侠吗?尚美课程的评价有两个面向:一是面向人人。遵循课程评价的普遍性原则,倡导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些从地里长出来的课程,让双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