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花与器谈中国元素当代方式
TUhjnbcbe - 2024/8/19 17:31: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nb.ifeng.com/a/20171215/6230550_0.shtml

本文转自:新快报


  中国古文物研究学者楼钢:


  ■收藏周刊记者潘玮倩


  如何选择一“器”,与其上承载的物件,来共同表达作者当下情思?如何回溯传统,找回我们讲述当代故事的底气?日前,中国古瓷古玉鉴赏家楼钢,接受了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的专访。


  通过“器”来领略内涵


  收藏周刊:您曾多次对外进行文化交流,您如何看待不同地域对于“器”的当代诠释?


  楼钢: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论及中国古代“借用花器”,我们有悠久灿烂传统。从花道而言,日本花道的源头肯定在中国,自唐代时东渡,如茶道等一样,它也经历了接受、使其本地化的两个阶段。


  我曾在日本与“越前烧”主持人武则信雄交流。中国有约个古瓷窑,日本仅6个,其一则为“越前烧”,传承自两晋。从我们角度来看,它的东西简单,但全世界米其林日本餐厅都在用它。中国做了那么多瓷器,为什么没被一个米其林餐厅指定?


  我发现武则信雄面对随意一个茶盘,都能侃侃而谈其文化故事。他不光在用器,而是要让你通过器,来领略内涵。


  那么花道也一样。情人节玫瑰、母亲节康乃馨,选花之后,我们有考虑用什么花瓶吗?


  收藏周刊:选器尤为重要。


  楼钢:对。冒昧说一句,现在去问许多插花从业者,他跟您讲得更多的是花材、形式,而对承载其的器皿和环境,基本没有文化上的研究。这就是问题所在。不光是花艺,现在许多作品,您和作者去谈其背后表达深意,对方未必能答,虽然他的技术确已十分精到。著有《石壶论画语要》的陈子庄曾说过一段话,我很认同——“艺术与技术的区别在于:技术可以全凭手上功夫达到,艺术则须靠修养的深度”。


  近期我和不少非遗传人、工艺美术大师交流,他们也在思索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跃迁。我说,人家去做一件东西,他是有他的想法,您去做一件作品,只是想把它做成一件成品,这就是艺术家跟工匠的区别。设计出来的都是产品,创作出来的才是艺术品。花艺也是,插完了,看花还是花,有何意义?您有没有通过所选的花与器,传达内心真意并获得呼应?这就是我们中国艺术界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


  中国元素+当代方式


  收藏周刊:我们很容易看到,许多器具,千篇一律地制造和使用。


  楼钢:与您分享我的一个故事。日前委托朋友帮我在一套茶具上绘样。现在,大多数人对茶具上的图样可有讲究?没有的。但我有要求:


  元人范德玑《诗格》曰,作诗有四法,我认为茶也有“起承转结”。起: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来做盖碗的诗歌主题,因为此时沸水倾入茶碗,茶香四溢,正应一个“举”字;承:盖碗出茶,盛入公道杯中,可用“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句,因为对于品茶人来说此刻正是梦的开端;转:体现在花器上;合:一道茶之最终,品茶结束,叶脉余茶倒入建水之中,梦已结束但余韵未了,诗歌可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我们知道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知道如何运用传统和历史所赋予的养分去浸润,同时能够和当下生活结合,才能把文化带到技能里。


  我们现在总是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如果您连这个故事都不知道,您的技能有什么用?


  收藏周刊:您觉得怎样讲述故事才能被更多当代人接受?


  楼钢:我们现在在和一些机构及学校,进行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工作,甚至包括了数字艺术品等时下流行的虚拟艺术。但有一点强调的,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品,你一定要把你的想法、你的中国文化元素加到里面。


  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炼,然后用最结合当代环境的方式推送出来。花器也一样。插花本身很传统,汉代就已经有了,而魏晋河西走廊上的墓砖和壁画,已有瓶花样式。所以很多元素你可以提炼出来,但你不可能按照年前的方式去插一盆花。你一定要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你的传统底蕴,对不对?所以这个才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东西。


  事实上我们看回古人的“借用花器”,他们也是把各种其他器具和环境“为我所用”,在花与器的不同碰撞中,表达其当下的情思与诉求。


  收藏周刊:如今有许多人,很着急地想要“创新”。


  楼钢:创新的基础,是要吃透传统。如果没有传统记忆,根本无从谈创新,那叫胡来。不管是花艺、花器,还是现在的许多文化门类,我们年前、年前、年前就已经在做了。因此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传统能给我们最大的力量支撑,这东西我见过,甚至见过多次,因此,现在的问题和考验,我也能理解。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底气。


  传统也能告诉我们,曾经的“求变”。


  简介


  楼钢


  中国古文物研究学者、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天和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


  链接


  从酒器到花器的借用:“梅瓶”和“玉壶春瓶”


  ■撰文:楼钢


  中国古陶瓷之中的花器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既有专用的花器例如各种花瓶、花插、花盆,也有匠心独运借用其他形制的瓷器来做花器的,例如酒器中的梅瓶、玉壶春瓶等,还有别出心裁使用原本并不适宜用作花器的器物来做花器,例如唾壶、水中丞等。


  在古代中国花器乃是“清供”中之一部分。所谓清供,一指清雅的供品,如松、竹、梅、鲜花、香火和食物;二是指盛放这些供品的古董器物等可供观赏把玩的东西,又可称之为“文房清供”“书斋清供”和“案头清供”等。


  清供的完整体系产生于汉唐以后,唐宋时期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佛教传至日本后,也把“禅房供花”的佛供礼仪带去,成为古时家居里祭拜神佛的场所,而“禅房供花”也就成为日本花道的起始。


  既然要“供花”,那当然就需要“花器”了。在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三八、花瓶》中是这样论述的:“花瓶以古铜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不特古色可玩而已。铜器可以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壶’,随花大小用之。瓷器用官、哥、定窑古胆瓶、一枝瓶、小蓍草瓶,余如闇花、青花、茄袋、葫芦、细口、匾肚、瘦足、药坛、及新铸铜瓶,建窑等瓶,皆不入清供,尤不可用者鹅颈壁瓶也。古铜汉方瓶、龙泉、均州瓶,有极大高二三尺者,以插古梅,最相称。瓶中俱用锡做替管盛水,可免破裂之患。大都瓶宁瘦无过壮,宁大无过小,高可一尺五寸,低不过一尺,乃佳。”


  “梅瓶”和“玉壶春瓶”其实最早的时候均为“酒器”。


  一般古陶瓷研究文章在介绍“玉壶春瓶”时,称其为酒器,因宋人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中国古文字,酒亦可以“春”代之。酒(春)→拿着瓶子去买酒→以瓶子装好酒卖(方便顾客),这个链条是完整的,而装酒的瓶子因此而得名,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因此玉壶春这种器形至少在宋代晚期已经出现并流行。玉壶春瓶造型优雅,美观大方。北宋时玉壶春瓶体态修长,各部分比例适中,南宋及金时颈部加长变细形似垂珠,之元代则腹部外鼓、颈部变短,沉稳敦实。明清以后则无大的变化,但因此而派生出其他类似的器形如胆瓶、摇铃瓶和蒜头瓶,而后来这些器形以及它们的老祖宗“玉壶春瓶”无一例外地全都成了专用的“花器”了。


  关于梅瓶的由来,目前大多数意见认为其发端于宋,由北方开始,逐渐传及南方。梅瓶最早也是酒器,小口短颈修长腹,或有盖或无盖。大量出土梅瓶器身上书写的文字本身就提供了足够坚强的证据,如磁州窑梅瓶上书“清沽美酒”,桂林出土的地方窑梅瓶上书“清香好酒”,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出土的鸡腿瓶上刻“葡萄酒”等等。不过“梅瓶”这个称谓却是清代人所赋,首见于寂园叟之《陶雅》,后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再给出进一步的阐明:“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本文节选自《待到山花烂漫时——说说花器的借用》,有删减。)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花与器谈中国元素当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