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张胜利的梦想人生
TUhjnbcbe - 2023/11/12 21:55:00

涞源县东团堡中心小学。 徐巧明 摄

中新网保定9月7日电题:“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张胜利的“梦想人生”

中新网记者吕子豪

一大早,张胜利驱车从河北省涞源县县城赶到60多公里外的东团堡中心小学。他牵挂着,今年暑假开学后一年级新生的状况。虽然他已借调到县教育局做“教育扶贫”工作,但在他心里,自己仍是这个小学的副校长。

年10月17日,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乡桃木疙瘩小学张胜利等13名失学少年,拿到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青基会”)颁发的《资助就读证》,成为中国“希望工程”首批救助的贫困生。那年,张胜利13岁。

张胜利在讲解桃木疙瘩小学的受助情况。 徐巧明摄

少年读书梦

桃木疙瘩村,位于涞源县城东北70余公里太行山、燕山交界处海拔米的韭菜山主峰上。该村是箭杆河村的一个辅村,原来住有10户、30多人,常年缺水、少电,一到春冬干旱的时候,村民要到五里地外的河沟去背水。年全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前,村里仅剩7户人家。

年,时任涞源县*协副主席的车志忠到桃木疙瘩村考察。车刚停到村里,一群孩子便围了过来看“稀罕”。车志忠问,“见过汽车吗?”“知道火车怎么跑吗?”有的回答说用马拉着跑,有说靠烧柴火跑,……孩子们“天真”的回答令车志忠心酸。

那年,11岁的张胜利正在桃木疙瘩小学上学。据张胜利回忆,其实也称不上是“学校”,“房子白天当教室,晚上做羊圈”,只是3间用石头、桦树皮、白胶泥土垒的四面漏风的石头房子,三根立柱支撑着屋顶,房顶没有瓦。“一共有13个学生,一名代课老师。”提起当时求学的艰苦,张胜利说,墨汁刷的黑板,白胶泥土搓成的粉笔。一下雨,雨水顺着墙流下来,就能把黑板上写的字冲没了。

“当时虽小,但我却记住了车老师离开桃木疙瘩村时说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将来帮你们上小学、初中、高中,考大学。”因此,尽管家里穷到只有睡觉的床,一个板柜和2个水缸,就连日常充饥的红薯、土豆也常面临短缺。但,“就是想上学,特别想上。”张胜利说。

坐落在半山腰的涞源县桃木疙瘩村。目前,该村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村民全部住进了县城的集中安置楼房。 徐巧明摄

辍学乞讨写信求助

年,病重的父亲要求张胜利辍学回家。可张胜利仍坚持去学校,一气之下,父亲把他的书包扔进灶膛,幸被他从火中抢出。此后,每到放学,张胜利都把书包藏在别人家。即使这样,他仍没逃脱辍学的命运。

为养活一家人,年冬季,失学的张胜利到临近的涞水县等地乞讨要饭。“走街串巷,半个多月时间为家里要回来多斤玉米。”

年4月,张胜利父亲去世,母亲远嫁他乡,年幼的弟弟妹妹由奶奶抚养,张胜利成了孤儿。为重返校园,他和同学吕成山一起商量办法,他们想起了车志忠伯伯。于是,他们写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车伯伯您好!我们很想上学,可是家里穷,我爹不让我们上学,我们想念出书来,像您一样做个为国争光的人。”

“桃木疙瘩希望小学展览馆”展示的资料。 徐巧明摄

“希望之火”从桃木疙瘩村点燃

接到求助信的车志忠再次来到桃木疙瘩村,并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资料、教具和小人书。此时,13个孩子中,已有11人失学。车志忠四处奔走,向人们诉说山里孩子们“我要上学而不能”的无奈,以期唤起更多爱心人士对孩子们求学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张胜利的梦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