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赤水河畔的黄绿交响曲天眼新闻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入冬后,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一反“季节规律”,愈发生机勃勃。  
  山脚下清澈的赤水河潺潺流淌,山坡上一片片果园绿意盎然。硕果累累的脐橙和柑橘林子之间,宽阔的通村路、零星散落的居民楼,在这丰收的“黄绿交响曲”里闪烁着幸福生活的模样。赤水河畔的橙满园村,漫山遍野的果林迎来丰收。(汪瑞梁摄)从种柑橘橙子改变生态环境,到靠柑橘橙子脱贫致富,橙满园村63岁的彭传军老人十余年一直在他的5亩地里研究“绿色致富经”。每年锄草、施肥、剪枝,精心管护果园,就为了这个季节能有个好收成。彭传军老人正在采摘椪柑“1月11日当天,我一天就卖出多斤,收入上千元。现在路好了,只要天气好,就有人开车过来采摘。”彭传军说,家里的年轻人都外出了,他和老伴在家就打理这片果园,一年收入余元。橙满园村原名南关村,山高坡陡,土地零散。30多年前,当地村民为了度过生活的“难关”,广泛开荒种地,导致生态破坏严重。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该村围绕“三大主题”率先改革发展,依托赤水河谷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开始种植橙子、柑橘等果树,实现了从“黄尘漫天”到“绿色遍野”的生态大转折。游客在橙满园采摘椪柑年,村子改名为“橙满园”。如今,村里果园面积已发展到7多亩,人均年纯收入达余元。  
  从面朝黄土垦荒种地,到守着果园增收致富,橙满园村走出了生态脱贫路,亮出了发展新底色。七星关区大屯乡大河村,赤水河畔硕果累累。在乌蒙深处的七星关区,赤水河沿岸的柑橘产业打造了一条“橙色经济带”,绘就了一幅幅冬日丰收的幸福山水画卷。  
  闻名毕节周边的“大河口椪柑”,出自七星关区大屯乡大河村。隆冬时节,当夏秋之季波涛汹涌的赤水河停下“摇滚曲”奏起“轻音乐”,静谧的大河村便迎来一年的最大丰收。游客在大河村采摘柑橘“我们家5亩多地,多数种脐橙,有少数椪柑,可以从冬天卖到春天,估计今年可收入3万元以上。”曾是贫困户的大河村村民曾显才一家,就是凭着一年一度的“橙色收入”摆脱贫困,迈向小康。  
  依托赤水河谷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大河村历来有种植柑橘的传统。年7月,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该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领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柑橘基地管护和补植补种,目前已发展柑橘余亩。大河村群众在公路旁售卖柑橘在坡度陡斜、水分流失较为严重的喀斯特山区,特色果蔬产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传统农作物种植。同样位于赤水河畔的生机镇庆坪村自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依托本地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柑橘产业。随着通村通组路的建成,便利的交通极大方便了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客商走进村里采摘收购水果。生机镇镇江社区群众采摘柑橘归家“我们采用传统农家肥进行施肥,采用高科技太阳能灭蚊灯和新式粘蚊板进行蚊虫防治,严格按照农业部门指导进行修枝剪叶。”据庆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禹介绍,该村已有多户群众种植橙子、柑橘共计多亩,少的一年收入一两万元,多的一年收入十多万元。
  赤水河,革命的河,美酒的河,同时也是造福乌蒙山区贫困群众的“水果之河”。依托赤水河沿线海拔较低的地区发展柑橘产业,毕节椪柑曾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商标。  
  如今在七星关区,柑橘产业(含橙子)已成为第二大水果产业,种植面积达余亩,产值超过1亿元,带动群众近10万人增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汪瑞梁编辑顾野灵编审李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