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肤科的好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编者按:今年5月8日,云南昆明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之“点赞春城我为昆明代言”手机形象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掌上春城客户端封面每天都会展示一位代言人形象,并于每周推出一批典型代言人故事。在他们背后,有哪些感人的瞬间?还有哪些正在践行的初衷?为什么能成为代言人?小掌带你一起走进他们背后的故事吧!
掌上春城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与艺术结缘,至今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多落几颗铅字,多听几声掌声,多出几个人才,多为社会服务,曾金华为自己拟定了这样一个人生坐标。从当演员、编导再到对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度研究与潜心教学,经历了从舞台到讲台的艺术实践与理论升华,这期间虽然有艰辛坎坷但他依然坚守住这份执着。他甘于淡泊,辛勤耕耘,尊师重教,严谨治学,数十年来毅然在云南这片民族舞蹈的沃土中不断探索、不懈努力,传承舞*、谱写华章,为我国民族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曾金华:云南艺术学院教授
全国优秀教师
云南省德艺双馨艺术教师
云南艺术学院教学名师
云南省首届新时代十大励志榜样人物
他曾是三进麻园、三级跳跃的文艺青年
“从开始接触歌舞、舞剧、话剧及花灯剧,从做学员班排长到主要演员,后来当上了舞蹈队长与编导,开始歌舞创作。”曾金华讲述着自己的文艺之路,在年“云南省首届聂耳音乐周”汇演中,他编排的“关河号子”表演唱《激流勇进》受到了专家们的较高评价,并在《云南日报》首页作了重点评论报道,于是他在文化局领导的积极支持下来到了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编导进修班进修学习。结业时,由于品学兼优,舞蹈系的老师们就想把曾金华留下来,但是因为当时的他只是进修还没有大学文凭,无奈只好离开。
直到年,云南艺术学院开办第一个正式的舞蹈大专班,他这才第二次走进了云南艺术学院。这一次,他有幸留了下来,可刚留下没多久,就被当时的省人事厅截住说是“人才倒流”,又把他退回昭通了。到了第二年云南艺术学院筹建云南艺术学院学报,他才被借调到学报担任编辑并在舞蹈系兼任舞蹈史论教师。
年底,几经波折,经历了整整八年的时间,他终于正式调入云南艺术学院工作。曾金华打趣的称这段坎坷的经历为“三进麻园村”。
从镇雄一中至镇雄县样板戏学习班;从镇雄县样板戏学习班至昭通地区文工团;从昭通地区文工团至云南艺术学院,曾金华经历了“人生的三级跳”。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曲折,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执着的追求。
民族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曾金华出生于云南省镇雄县城关镇(现乌峰镇)油榨街一户贫苦的城镇居民家庭中,父母仅靠打零工维持着一家的生计。在他的印象里,儿时的自己总是跟着父母四处奔波,劳苦大众在困苦中艰难讨生活的景象如今仍历历在目。在父亲做活的杉树铅锌矿,在母亲帮工的油榨街马店……都有他抹不去的记忆,这些特殊的经历和生活场景在日后都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原始素材。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但又是高于生活的,在满足生活的背景之外,艺术还必须具备一些诸如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等这些东西。”曾金华说,他很感谢他所经历过的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给他提供了创作的基础,所以现在还仍然常常去村野田间,去采风、去感受生活。
曾金华将自己的字号和网名取为“村野耕夫”,由此可见他对乡野山村怀有炙热的感情,几十年间,哪怕路途再遥远,山路再颠簸,身体再不适都依然如旧。现今曾金华已年过花甲,每次下乡采风都要带着药物,“就想多写几篇详实的调查报告,多调查记录一些民族舞蹈,多指导几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带着这样的想法,他的足迹走遍了云南的许多民族村寨。
以德育人、学生亲切的称他曾爸爸
曾金华先后从事过戏剧歌舞演员、舞蹈创作、舞蹈集成编辑、学报编辑、民族文化研究、“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舞蹈教育等工作,从教以来,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为师之道在于善,因爱生如子,深受学生爱戴。”曾金华说,私下里学生们都叫他“曾爸爸”。
在从教的几十年间,他不仅出教材编剧目,也始终没有停下发现、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的脚步,曾金华说:“作为学科带头人,我的愿望就是多培养几个人才。”如今,他仍然退而不休。继续担任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非遗基地等多所院校研究生、本科生《写作思维与舞蹈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云南民族舞蹈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课程的教授任务。多次到本省红河学院、昭通学院与江西省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湖南科技大学、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及昭通市文化馆、图书馆等举办学术讲座与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我不甘心只是做一个驱遣身体为艺术造型服务的一般艺人,也不愿意被别人看做胸无点墨头脑简单的舞者。”曾金华认为,一个舞蹈人应该有“文光舞彩”的陪伴才算完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舞蹈界的后生们树立了榜样——“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掌上春城记者:刘起
实习编辑:石敏一审:周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