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凌云有个村五难五变,竟然变成了这样 [复制链接]

1#

浩坤村“五难”

浩坤村位于凌云县伶站瑶族乡,地处石漠化山区,有壮族、瑶族两个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自治区一类贫困村。全村辖8个自然屯10个村民小组,共户人,仅靠几乎垂直的“猪笼洞”艰难出行,沟通外界;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玉米糊,喝的是望天水,仅靠务农来维持生计,收入微薄且不稳定。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党员带动力差,基层组织力不强,村民自治能力弱;“等靠要”思想严重。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3.14%。

浩坤屯旧照—肖运宏摄

01出行难

过去,浩坤村群众出行首先要斜穿一个坡度超过80度的“猪笼洞”,再穿越棕榈洞、野棕洞,翻越“三个洞”才能到达乡里,去伶站赶街基本是“早晚两头见星星”。道路狭窄,没有交通工具,生活全靠一个背篓,可以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非常困难。

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猪笼洞”

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猪笼洞”

02上学难

浩坤村的小学旧址就在棕榈洞入口,就是现在浩坤村史馆所在地。孩子上学条件非常艰苦,教育条件差,老师在苦守,学生在苦熬,很多年都没有考上大学生,直到脱贫攻坚以来,全村才陆续有26位学生走出大山,考上大学。

浩坤小学旧照—熊桂余摄

03住房难

浩坤村有“河边壮、半山瑶”之说,许多群众以前居住在山顶或半山腰,住的茅草房,不遮风不挡雨,生活条件艰苦,在“四面围墙透寒风”里,根本谈不上住房安全保障。

家徒四壁—向志文摄

04就业难

浩坤群众久居大山,长期封闭,知识层次和文化水平低,外出务工都不到人,劳动技能差,90%群众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不愿务工、不知去哪务工、也不知务工能干什么”就是曾经写照,重重大山是群众长期贫困的天然屏障。

茅草房—向志文摄

05看病难

山高路远导致村内缺医少药,让浩坤村群众习惯“小病忍着、大病拖着”。加上出行难、群众没法外去看病,又没固定收入,看病难、看病贵长期困扰着浩坤群众。

浩坤湖

浩坤村“五变”

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中,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凌云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精准研判、精准施策,以开发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产业为契机,探索出“党建+旅游”扶贫模式,成功引领浩坤村打破贫困壁垒,拔了穷根、换了穷业、摘了穷帽,形成了党建引领、旅游助力、基建保障、教育培根的良好局面。

美丽浩坤—熊桂余摄

01班子路子变

班子变就是把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放在首位,通过职业化招聘方式,配强党支部书记;把培养成熟的致富带头人补选充实到村“两委”班子。组建浩坤村脱贫攻坚党员作战队,给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脱贫攻坚一线,负责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工作,履行岗位职责,践行初心使命。路子变就是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的脱贫路子不动摇,以“党建+旅游”为抓手,开展浩坤村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强化党建主体责任,以上率先、逐级示范,把抓党建、促脱贫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持续推进,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浩坤村驻村工作队员与国旗合影

02村容村貌变

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帮扶以来,浩坤村开启“战天斗地”,打通米“黄金隧道”,建成通村二级路8公里、产业路5公里、环湖栈道7公里,实现屯屯有大路、户户有小路;建学校2所,让学生彻底告别山洞里的茅草房学校;建村卫生室1个,让全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医疗保障;建家庭水柜,让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成立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编制环浩坤湖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等规范住房建设,实行禁养禁牧制度,守护浩坤村“蓝天绿地”。全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度提升,全村8个自然屯全部修通进屯入户水泥路,全部安装太阳能路灯,落实电力、光纤宽带、电视讯号通遍全村每个角落,全部配备村屯保洁员,4个人口居住集中的自然屯完成乡土风貌改造,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正成为浩坤名片,走出一条一座湖带动一方富的独特之路。

兴旺浩坤—肖发凌摄

03收入收益变

依托浩坤湖优质资源,充分发挥浩坤湖国家AAAA级景区优势,依托“景区+村集体+农户”的“五个一批”旅游扶贫模式让浩坤群众脱贫增收。一是资源租赁增收一批。采取群众将土地、林地等资源租赁给景区开发利用,按资源占比每年获得租金收入的方式,使景区及其周边户人通过土地出租,年人均获利元。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增收一批。组建生态养渔合作社,景区及其周边户人通过加入合作社,年人均获利元;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引导有发展农家乐条件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年人均增收元。三是景区收入分红增收一批。将景区总收入的10%拿给群众分红,将景区收入的1%平均分配周边贫困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增收1.35万元,群众增收元。四是参与景区就业增收一批。优先吸纳贫困户85人就业,吸纳名贫困群众参与景区项目建设务工,年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左右。五是发展旅游民宿增收一批。统筹规划民宿经营布局,动员外出发展能人回村经营,全村打造12家精品民宿,每家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通过多方位多途径提高群众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全村群众呈现出“欢天喜地”的幸福笑脸。

凌云浩坤热闹非凡

04素质素养变

群众身体素质保障变,组建医保收缴突击队,动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贫困户参保率已实现%,落实家庭医生政策,实现病有所医,医有报销,实现基本医疗保障达标。群众文化素养变,以培育“五最”新型农民为目标,全面开展村级脱贫攻坚“一个广播响起来、一帮宣讲人讲起来、一场百家宴聚起来”等“八个一”宣传工作,设立“瑶家夜校”、浩坤村史馆、“猪笼洞”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全面开展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习惯教育、风气教育、脱贫光荣自尊教育“五大教育”,破除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让贫困户真正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推进教育扶贫,拔除教育保障“薄弱根”。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政策,“一对一”跟踪辍学学生动态,制定“一生一策”劝返方案,共劝返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儿童31名,确保全村名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有保障。开设“盐田班”、“白鹭班”等联合帮扶,对贫困生应助尽助,解决贫困生教育难问题。通过宣传、教育祛除贫困地区群众“等靠要”思想,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自主脱贫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思想根源上斩断“穷根”,实现素质素养全面转变。

浩坤村“八个一”现场—韦付增摄

05名声名气变

浩坤村从一个默默山村,偏僻穷村,短短三四年,展现出村庄鸟语花香、干净整洁,房屋别具风格、错落有致,群众欢声笑语、幸福洋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浩坤样本。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浩坤村获得自治区“四星级”党组织,凌云县“五星级”党组织以及百色市“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三面红旗村,浩坤湖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凌云县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浩坤村名声越来越响,名气越擦越亮,实现“翻天覆地”般的“华丽蝶变”。

景区民宿—米儒聪摄

年以来,浩坤村共脱贫户人,贫困发生率从年底的53.14%降至年底的2.64%,年再脱贫9户49人,全村脱贫出列,与全国一同步入小康社会。

浩坤村渔人码头—米儒聪摄

文字丨刘栋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